本站讯。2024年5月17日,共青团中央和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印发《中央和国家机关团工委 中央和国家机关青联关于颁授中央和国家机关青年五四奖章的决定》(中团工委发[2024]8号),中央和国家机关团工委、中央和国家机关青联决定授予蔡舰等56名同志“中央和国家机关青年五四奖章”,我中心张龑正高名列其中。张龑同志生于1988年11月,中国共产党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正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简称中国水科院)水电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简称水电中心)党支部宣传委员、团支部书记,获水利部首届“青年拔尖人才”、中国水科院“五大人才”等若干荣誉称号。张龑主持或参与国家、省部级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32篇,获发明22项专利,参编3项标准和多部专著。张龑同志是我院推进强国建设,贯彻我院“123456”总体发展目标,秉承我院“创新、求实、敬业、奉献”精神的优秀青年代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广大青年要“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的重要指示,张龑同志以治水兴邦、科技报国的理想照亮前行的道路,以自立自强、攻坚克难的决心扛起肩上的责任,为国家重大水利水电工程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和国际水工标准建设贡献了青年智慧。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勇担历史使命、勇挑时代重任,勇当生力军,展现了我中心年轻人的青春作为、青春风采和青春力量,为我中心年轻人树立了标杆,做出了榜样。
张龑同志的主要事迹如下:
一、坚定科技报国理想,不忘治水兴邦初心。作为中国水科院水电中心党支部青年委员(2020年4月起任青年委员,2024年5月起改任宣传委员)、团支部书记,张龑始终注重加强自己的党性修养,积极参加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他充分发挥中心青年的创新活力,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团支部活动,宣传青年在服务国家需求和行业工作中奋战一线的典型事物,于2023年9月参加中国水科院“科技强国有我 讲述身边的TA”演讲比赛,并获得二等奖。在治水兴邦崇高理想的引领下,张龑获得了2021年12月入选水利部首届“水利青年拔尖”人才称号,2021年7月入选中国水科院“五大人才”计划(技术研发型人才)。因连续发表多篇具有影响力的论文,获得2023年第五届国际新科学发明研究奖—最佳研究人员奖。作为水利行业的青年专家,他深知科技创新对于行业发展的重要性,因此积极投身于水利科技帮扶工作中,推动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人才培养。他于2021年参与编制的《智慧水利培训教材》为五省技术人员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支持和指导。他还为水利企业进行专业培训,宣贯水库除险加固与运行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内容,受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校外合作导师,以实际行动践行行业使命。
二、攻克行业技术难题,争做青年示范表率。作为工程投入运行前的最后一道安全保障,复杂混凝土结构缺陷精准检测是水利行业的“卡脖子”难题。张龑通过融合理论方法、特征分析、软硬件研发、模型试验等手段,研发了成套智能化无损检测技术,经验证的准确率超90%,远超国际领先的60%~70%水平,有力支撑了深中通道等重大水利工程高质量建设。针对大型水工结构全域精细监测与实时评价难题,创新性地引入视频非接触微振监测等新技术,一改传统点式传感器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且精度难以保障的弊端。为尽快攻克技术难题,他在解决工程问题中不断总结科学规律,研究成果发表在《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Mechanic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等国际顶级期刊上。不断的探索与创新结出丰硕的成果,主持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水利青年人才发展资助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20余项。获得司局级科技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32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论文19篇,3篇1区TOP级别,授权专利22项,主编专著1部,参编专著2部,参与制定标准3部,受聘《水利水运工程学报》首届青年编委。
三、彰显大国青年担当,输出中国工程智慧。在国务院要求加快水库除险加固,构建智慧水利体系的背景下,张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感,瞄准国际前沿,以保障水利工程安全为目标,于2019年9月—2020年12月赴美国塔夫茨大学(Tufts University)开展结构检测监测新方法研究,通过与国际顶尖专家深入交流合作,成功将国际前沿技术与本土实践相结合,在构建“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复杂环境水工结构损伤检测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工作。先进技术经验不仅需要请进来,也要能够走出去,张龑正是中国先进技术向海外推广的践行者。在巴基斯坦某工程中,他深刻体会到了“话语权”的重要性。因工程建设采用了大量西方国际标准,我国多项提升工程建设运行质量的先进技术难以实施。为此,他投入近一年时间逐一梳理中外标准差异,与海外公司逐项对接讨论,确保项目落地,这段经历更加坚定了他提升我国在相关技术领域话语权的信念。张龑通过海外访学的经历,与全球领域的专家紧密合作,于2022年共同制定了国际大坝委员会《拱坝设计方法与准则公报》(ICOLD Bulletin - Arch Dam Design Methodologies and Criteria),让世界了解我国先进的筑坝技术。
四、保持艰苦奋斗作风,做好顶天立地学问。水利水电工程研究需要时常扎根在项目一线,鉴于水利水电工程的特殊性,工程常常面临极端气温、低气压、强辐射等风险,面对这样的工作环境,张龑不怕条件艰苦,迎难而上。一年中他有一半时间在全国各地出差,为了不耽误工程进度,吃住在工地、熬夜干攻关成了家常便饭。但在他看来,所有的困难,都抵挡不住科研工作者的使命感。在世界规模最大的深中通道钢壳混凝土海底沉管隧道工程中,他高标准、高精度、高效率地完成了所有检测任务,测点总计70436627个,体现出笃诚务本、尊道贵德的精神追求,获得了主管单位的书面表扬。立足这种脚踏实地的科研精神,张龑在保障工程安全之路上一步步成长,足迹遍布祖国大地,成果在南水北调、西气东输、新疆QBT、广西大藤峡、吉林丰满重建、安徽引江济淮、四川李家岩等重大工程中应用,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同时,他深知知行合一的重要性,积极将前沿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3项成果入选“水利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指导目录”,2项成果入选“浙江省水利新技术推广指导目录”,1项成果入选“雄安新区水资源保障能力技术支撑推荐短名单”,这些成套技术为提升工程安全、改善技术工艺增效显著,得到了广泛认可和赞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3号D座 邮编:100038
版权所有:国家水电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结构材料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