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新闻

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共商水利高质量发展实施路径

发布时间: 2022-03-07 来源: 中国水利报

一: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怎么做?

以“流域为单元”优化防洪布局

全国政协委员、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 仲志余

“以流域为单元”优化防洪布局要做到三个坚持:坚持尊重客观规律,摸清洪水特性;坚持全局观念,确定防洪标准;坚持系统观念,完善工程体系。实现流域洪水整体调控能力,要做好防御洪水的顶层设计,加紧修编或编制流域防洪规划;开展防洪监测预报、河道崩岸监测预警、防洪布局优化、防洪工程联合调度等方面专题研究,为防御洪水提供基础支撑;开展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加强防洪薄弱环节建设,特别是蓄滞洪区、重点堤防、病险水库、河道治理等,提升防御能力。

防洪既要着眼薄弱环节又要注意潜在风险

全国政协委员、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 李原园

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推进堤防、控制性枢纽和蓄滞洪区等建设,要注意隐患,强化风险防控。要建立水安全风险责任机制,落实中央地方事权,推动从注重事后处置向风险防控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降低安全风险转变,强化预报、预警、预演、预案措施,提升动态监测、实时预警能力,全面完善水安全风险防控机制,不断推进水安全风险防控工作科学化、精细化。

二:国家水网重大工程怎么建?

加快推进引江补汉工程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 仲志余

引江补汉工程利用长江三峡水库丰富的水量向汉江补水,是连通三峡和丹江口水库两大战略水源地、优化国家水网布局的重大基础设施,目前工程前期工作正有序开展。建议加快引江补汉工程中工作基础较好的单项工程立项进程,尽快开工建设。

工程实施后,南水北调中线北调水量可由一期规划的多年平均95亿立方米增加至117.1亿立方米,将有力提升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水源保障能力,保障受水区供水安全。同时,可有效应对汉江流域来水减少情况,提高流域及区域水资源调配能力;改善汉江水环境,缓解汉江流域生态环境压力。

推进环北部湾广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教授级高工 农卫红

随着北部湾城市群、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然而,部分独流入海河流区域供水潜力有限,仅靠强化节水难以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与北部湾地区毗邻的郁江干流水资源总量丰沛,具备向北部湾地区提供水源的基础条件。实施环北部湾广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并与当地水源工程联合运用,可长远解决环北部湾广西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不匹配问题,有效缓解缺水形势,形成多水源供水格局,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同时,结合平陆运河建设实现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可为农业灌溉和水生态环境改善创造条件。建议把环北部湾广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列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项目库。

三:河湖生态环境怎么治?

实施水污染治理项目,巩固河湖治理成果

全国政协委员、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打安镇三级主任科员,田表村原党支部书记、原村委会主任 羊风极

河湖长制的全面推行让河湖面貌焕然一新,今年海南省又开启了“六水共治”攻坚战。保护河湖生态环境要统筹好保供水、防洪水、排涝水、抓节水,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广泛发动全民参与。

对我所在的白沙县而言,要实施好城镇截污纳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全面治理、管护重点河湖,使水质总体保持优良。重点实施城镇黑臭水体治理和河道综合整治,持续巩固河湖治理成果,着力解决污水直排入河问题,推动实施水污染治理项目,打造一批生态清洁小流域。加快推进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争100%开工。

在长江大保护中做好“共”字文章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郭军

在长江大保护中应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做好“共”字文章。紧紧抓住政府和主管部门在统筹协调中“牛鼻子”作用,做好顶层设计和工作部署,发挥行业部门、地方政府、科研院校、企事业单位优势和作用,建立统一领导、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高效协同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河湖长制在省内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和水生态环境系统修复工作中的领导和协调作用,加强水生态保护和风险管控。积极探索跨省界河湖管理保护工作协作机制,创新跨省河湖长制,形成保护合力,推进长江流域统筹、区域协作,破解跨界河湖管理难题。

四:智慧水利建设怎么推?

智慧水利建设的重中之重是数字孪生流域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 仲志余

智慧水利建设的重中之重是数字孪生流域(工程)建设。数字孪生流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需强化“以流域为单元”的理念,充分协调部委之间、部委与流域、流域与省市之间的关系,加强顶层设计,出台相应政策和技术标准,促进融合共享,加快推进试点建设。同时,尽快开展流域水监控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基础科研力度,全面推进算据、算法、算力建设;建立和完善多元保障机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国家主导、社会参与的投融资保障体系。此外,创新和加大对人才和团队的系统培养力度,为持续推进数字孪生流域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五:节水制度政策怎么实?

推动水资源利用方式进一步向集约节约转变

全国政协委员、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 李原园

要按照《“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各项要求,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健全水资源刚性约束指标体系,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区域发展规模和人口上限。在水资源超载或者临界超载的地区,要停止和限制新增取水许可审批,建立涉水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严格限制和控制增量,控制人口增长和产业发展规模,推动水资源利用方式进一步向集约节约转变,加快形成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进一步加强节水型农业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水务局总工程师 周潮洪

高品质的精准灌溉对农作物很有帮助。建议在节约水资源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节水型农业建设,实现精准灌溉,提高节水效率。当前在农业工作中,农民节水意识还不强,节水鼓励仍不足,还需要进行多方面努力,同时还应加强技术性指导,更好推进农业高效节水。

六:水利体制机制法治管理怎么强?

加快修订水法,完善治水顶层设计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水利厅厅长 陈杰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已实施多年,虽经过修订,但在立法理念、立法原则、法规制约、制度机制等方面,与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重要论述精神,推进新发展阶段的治水兴水要求相比,已有不相适应之处,迫切需要修订。

建议通过修改水法,完善河湖水域空间管控、系统保护修复等相关制度设计,从根本上扭转河湖萎缩、水体污染、水生态退化趋势,高质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同时,把“十六字”治水思路转化为具体的法律制度,转变治水理念,明确治水方向,改进治水方式,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和涉水部门的治水职责,引导和规范全社会的用水行为;把河湖长制、流域协调机制等创新做法上升为法律制度,完善治水顶层设计,助力从根本上解决水治理重大问题,保障国家水安全。

修改完善防洪法,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水务局总工程师 周潮洪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一步提高,特别是2018年实施机构改革以来,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的一些内容已不能适应当前形势发展需要。建议修改完善防洪法,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明晰机构职责,确定蓄滞洪区启用及群众转移的决策部门,修订河道清障的责任部门,实现防洪工作责权统一,更有力地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平稳有序发展。

 

来源 | 中国水利报

采访整理 | 马晓媛 车小磊 张佳鑫 岳虹 王慧群

策划 | 李平 赵洪涛 滕红真 陈萌

审核 | 陈锐

监制 | 樊弋滋

责编 | 邓婉颖

校对 | 杨晶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3号D座    邮编:100038

版权所有:国家水电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结构材料研究所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3/04/06 11:29:26